2015/05/21

兵營之台北廚房參訪記
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紙博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  相和作社


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麗芬宅
一大清早,三個人出現在車水馬龍的街道上,潔白的身影令路人側目。三人卻只是停駐著,思考著一個自有記憶起日復一日的簡單問題;「不知道要吃什麼裹腹?」而發楞著。
是的,這麼簡單的問題,但卻大多馬虎極了,往往嘴裏塞了什麼都不知道。
於是他們三人許了願望,一個清楚的願望。
不吃肉,純蔬菜水果、自然新鮮、沒有塑膠袋等垃圾產生、用餐不配手機、細細咀嚼然後吞下、身體放鬆、成好友相聚之美。
台北的天空,晴空萬里,好友各自拎著些許自家的食材,四個廚房,樸素的相聚。

台北廚房1紙博物館
共食者:紙博同仁14名、小朱、妙妙、阿紀、昇諭、富美朝倉、詩玫(幼兒古椎)、靈芝愛廸、思思
長安東路上的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就是這次用餐的第一站。全館人員在經歷了14天好好用餐的歷程後將之佈置成展覽。
首先走進純白柔滑的紙的森林裏,
「我們到底吃什麼?」
「是否有用心吃?」
「因為吃是否又製造了更多的垃圾?」
等等斗大的文字輕飄飄地搖晃。接著是香積院(烹調場所的古稱)餐桌上是每一個館員的心情剖白,精緻地印在手工紙上,如同一道道用心烹調的美食,共14道,供參觀的訪客細細地閱讀及品嘗。
而我們一行人,在四樓竹院子,烹調著大夥帶來的食材,我們的敘舊就在一起調理的一舉一動中默默進行。我們的敘舊就在挺直著背,清楚覺知這個軀體拿起筷子,細細咀嚼食物、一連串進食的動作完成,一頓恍若儀式,沒有雜念的單純輕鬆,感恩來自十方的供養。
在這個廚房,我們學習到吃的安住。

台北廚房2麗芬家
共食者:麗芬、阿宏、妙妙小朱、朝倉
一個養育著二個小孩媽媽的廚房,是妙的高中死黨麗芬在林口的家。
這次旅程第一晚及最後一晚承蒙她接待,妙妙問,如果我們用廚房妳想吃什麼?
發育中的小孩們不喜食粥,而麗芬卻突然覺得白粥似乎挺懷念的。於是乎清晨的廚房裊裊炊煙,掏米煮素粥、清炒高麗菜、豆乳、菜圃蛋,行雲流水般地上桌,阿宏被邀前來共餐,習慣帶了熱咖啡、點心,被晾在一旁,和我們捧起熱乎呼的早安。
在這個廚房,我們學習到-吃的回憶。

台北廚房3相和作社
共食者:阿沐、慕一(又名灰)、土土、悠悠、麗莎、小朱、妙妙、阿紀、富美詩玫(幼兒古椎)、靈芝朝倉、思思、Sunny
在象山與後山埤之間的山裏,這個廚房是食物鏈的一環:→勞動→淨化垃圾→生長→廚房→食用→廚餘→堆肥→還元→餵養→。
她們稱之為「村」,村民每天的工作就是,把埋在土裡的廢棄物毫無怨尤地清走,留下乾淨的土壤,逐漸靈氣充沛,孕育出來地淨、物靈、人樂,的共生聖地。
我們抵達時暮色將盡,山里濃郁的濕氣滋潤著肌膚,一個個蹦出來接待的村民們,笑著端出自釀的酵素汽水,雙方初次相遇卻有著理所當然的安心感。
每一盤菜都是來自圍繞的土壤山林芬多精。吃,在這裡不是獸性的貪婪,而是回饋天地後,適度的享用。
在這個廚房,我們學習到-吃的回饋。

台北廚房4阿紀宅
共食者:紀、朝倉、小朱、富美妙妙思思
傍著鵝尾山的這個廚房,冬天極冷,初夏的這個時節,藏不住的水嫩嫩空氣。
近來忙著顧孫的阿紀,今天放個清閒和大家膩在一起,自相和作社一群人蜿蜒上到這裡,阿紀早就準備好的番茄穀物燉飯帶著清爽椰香,炒個時蔬,煨盞熱茶,歡笑聲開鑼。
餐後走走古圳小徑,一走二小時,清流匯集成小潭,俗稱阿婆潭。她說可以游泳我們卻笑著望著漣漪,看著落葉飄在水面優游,這裡可是阿紀音樂的源頭,沿途一簇簇的冷清草,早成了首動聽的歌曲旅行在台灣的各角落。
古圳回程巧遇一柱杖阿婆,原來阿婆潭就是當地人因為她,自青絲走到白髮都會出現在小徑的這個清健矍鑠身影而命名的呢。
在這個廚房,我們學習到-吃的韻動。

台北廚房5早餐店

共食者:朝倉、小朱、妙妙 
仔細地觀察其他桌上的餐食,我們點了菜單上沒有的食物,只願少許蔬菜。
飲料不用加蓋不用吸管,盤子(套塑膠袋)共用。
在這個廚房,我們學習到-吃的仔細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..
吃一事,養身便罷,無須高推聖境,吃卻成痴。
常閉嘴,多一點時間來觀察學習感受這個世界吧。
再次謝謝這次兵營之友台北相聚。
 



沒有留言: